时间: 2025-01-25 03:59:36 | 作者: ballbet贝博bb艾佛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主持2018 IFR-CRIA CEO圆桌会议召开
2018年7月4日下午,由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主办的IFR-CRIA CEO圆桌会议(中国场)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会议室举办。论坛以“Robot+AI+IT”为主题,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共聚一堂。
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机器人与应用部总经理梁锐先生、库卡普通工业首席执行官文启明先生、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先生、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铭先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博士、广州瑞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尔彬先生、上海德梅科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兵先生、科大讯飞研
主持人:现在进入到下一个话题,前面讲到了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接下来我们觉得一个方向就是机器人的企业,人工智能的企业和IT企业,因为它是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那么如何能够抓住机遇、协同共赢?抓住机遇刚才讲过了智能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应用领域,在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台上嘉宾也讲到核心的问题是这几块技术怎么融合发展?尤其刚才陈院长讲到一个方面就是人工智能还存在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语义的理解、认知的理解还存在障碍,但是也不妨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垂直的领域或者比较窄的领域的应用,我觉得他说的是这一个道理。从这一个道理本身来讲,像机器人的企业、人工智能的企业和IT企业怎么样能够有一种不是像原来一样你给我提出一个需求,我完成你的任务,碰到了问题我再找你来帮我解决。有没有这一些行业之间或者企业之间能够有更加紧密的或者是融洽的合作,以取得共赢?因为原来这几个行业都是机器人往机器人发展,IT现在用在电商,就是合作共赢方面,但是台上的主要嘉宾还是机器人企业居多,当然也有科大讯飞,大家在这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高见?尤其像很多企业现在都已经开发出智能机器人或者是人机交互机器人,那么这些技术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这次先请库卡的文启明先生。
文启明:谢谢宋晓刚秘书长,我个人的观点,从今天的状态来说,机器人还是做机器人,AI和IT从今天的分界来看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未来我个人觉得不管是机器人还是对于产品生产的应用,都会在工业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的大的框架下去运作。举个例子,现在很多的家电行业他们讨论的事情是智能厨房。那这个智能厨房,本身电锅是煮饭用的,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但是整个家居环境打造成比较智能化的东西,什么时间应该煮饭?什么时间冰箱要有这个菜,何时炒这个菜,这个是智能厨房的概念。智能工厂我相信也是如此,这个主题非常大,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的生产要素,机器人我们要让它智能化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刚刚宋晓刚秘书长也说了,目前很多国内的企业是在自动化的阶段,但是从自动化到智能化首先要经过数字化,所以企业跟企业之间,库卡目前是开放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面我们会和很多公司合作,这一些企业可能是有关于应用开发的公司,可能是一些AI发展的公司,也有一定的可能是一些云端设计的公司,透过跟这一些企业的合作,我们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打造一个智能生产的生态,因为只有靠单一的机器人有智能化,没有总系统的支持,我相信最后它的功效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回答刚才宋晓刚秘书长的问题,这三个目前来说是分得比较开。但是透过这个开放的平台,我相信以后这三个的界限会慢慢的模糊。
梁锐:谢谢宋晓刚秘书长,ABB对于刚才谈的问题,机器人企业、AI企业、IT企业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协同共赢?刚才文总也谈到了,实际上现在这个界限还是分得比较,机器人做机器人,人工智能做人工智能。但是未来会怎么样?未来肯定容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未来如何能做到融合?
我们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比如说提出第一步,比如说标准化,如何能做到标准化?因AI有你技术的平台,工业机器人有他技术的平台,大家互相要交互、要通讯、要互相问问题的,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标准化?刚才我谈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谈到双方不同机器人之间的操作平台也都不大一样。ABB前段时间在干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一个协作机器人叫优米,在这个基础上也是和川崎的协作机器人做了一些共同的开发,我觉得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标准化,我觉得这是未来走向标准化的一小步吧。
第二个就是定制化,刚才谈到标准化,未来就是定制化,实际上也不是未来了,现在机器人我们的应用是针对大量的客户,人工智能也是有很多的客户,但是未来双方融合共赢的时候,你要跟他谈真正的用户,他不是需要机器人,也不是需要人工智能等等,他是需要针对他的解决方案。所以谈到如何能做到针对我们的用户,如何今天我们在谈的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他们有很多的定制化,我相信在将来的工业机器人或者一般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技术也会发展到这一步,就是关于定制化。
还有一个我觉得是如何协作,就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互相之间怎么协作,比如说这里面的信息怎么流通?比如说信息互相之间怎么交流,怎么流通?还有关于创新,创新在未来肯定会有更新的技术、更新的算法出来,大家怎么样交流?怎么样利用创新把双方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几个也算是问问题的吧,但是今天也可以看见比如说培训,实际上这个行业里面也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人才,我们怎么样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觉得也是值得探讨的地方。最早的时候谈到交叉的问题,机器人本身就属于交叉的行业,所以这个行业真正缺的实际上真的不是机器人,而是人才,这个行业的人才缺乏是非常大的,所以未来这几个行业的融合,大家对人才怎么样培养?这点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只有有人了,有这方面的复合型的人才,能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一起,也是另外一个我们需要我们来关注的地方,谢谢。
钱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IT技术,我认为这三者未来一定会融合在一起,曲总在前面也讲了,现在整个机器人的发展从原来的控制技术包括电路技术,其实目前逐步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机器人很重要的发展趋势应该就是人工智能,另外一个当然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的载体,所以这三个技术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机器人再上一层,如果从工厂层级或者是整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层级来讲,那么未来机器人应该和物联网、IoT是分不开的。那IoT后台的技术实际上也是我们讲的IT技术、信息技术,当然在IoT上面,未来机器人之外的分布式的AI的功能、AI的处理软件都会在物联网、云端或者是在物端,在边缘大量分布人工智能的技术。所以未来不管从机器人本身来讲还是从整个智能制造或者是我们讲智能化工厂,或者是智能化生态来讲,机器人、人工智能、IT完全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方面,发那科已经给业界给出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发那科去年联合Cisco,我们推出Field,是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的平台,我们的接口对所有的工业产品有设备甚至于库卡的机器人、ABB的机器人,我们都是开放的这些机器人包括传感器都可以介入其中。同时我们在智能工厂的整个构建过程中,除了设备,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包括怎么样达成数字化工厂、透明工厂,包括设计和制造怎么样一体化,所以发那科也提供了很多的开发软件,开发工具,第三方的伙伴这些人工智能的企业、软件企业,因为发那科的工具在Field开发你们自己的APP,这个APP能应用到所有的Field网络上面的客户。我们这个系统目的是希望把整个的工业制造领域底层的设备和软件、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术需求结合起来,把开发端和需求端能够结合起来,同时把原来分散的各个公司、各个不同的标准融合起来,使设备能够在Field平台上面做到实时的更新,包括他的软件能够实时更新。这些实现以后,和各个合作伙伴开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相当于我们铺一条高速公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面,你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才有机会。目前的状态如果各方都是分散的,数据各自为战,那么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人工智能本身是要基于大数据,假如没有大数据“喂养”的话,AI是长不大的。所以AI和大数据的发展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所以发那科愿意在这方面提供一个平台,使AI、大数据进一步在工业领域落地、发展。包括发那科自己在Field的这样的平台上面,我们已开发了很多的APP或者应用,其中一个应用我们叫CDT,CDT就是应用IoT和大数据的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来分析使我们大家可以对机器人做故障的预诊断,我们大家可以提前一个月告诉客户你的机器人将要出现故障,然后在这之前客户把机器人维护好,使客户在计划外的停机降到零,目前全球已经有两万台机器人介入到这样一个系统,未来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机器人介入到系统。这样一个平台真正能够使大数据、IT、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为工业公司创造价值。谢谢。
曲道奎:这样的一个问题从我的理解,机器人企业,AI企业、IT企业互相之间怎么来协同和发展?第一个在技术方面,未来就是机器人、人工智能、包括IoT、IT技术本身是要融合的,但是从企业来讲,这三类企业很难合作,因为各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未来怎么发展?很可能是机器人企业要把AI、IT这些技术的短板他要补上,他往这样的领域发展;作为IT的企业可能要往人工智能,最后做成机器人。所以未来这三类企业,每类企业都会围着自己原来的中心或者是核心往外跨界发展。也就是说,根据未来不同企业的发展,很可能我们叫跨界打劫,实际上不同的行业颠覆另一个行业,就像今天的电商,电商一定不是过去搞IT和哪一个商业合作,不是这个概念,他完全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商模式。也就是说,未来在十年以后、八年以后说机器人企业已经完全不是今天的机器人企业的模式,IT企业也不是今天我们正真看到的IT企业的模式,完全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但是这一个模式一定不是大家合作完成的,而是沿着他自己的技术、沿着自己新的产业生态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器人模式、IT的模式包括AI的模式。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谢谢大家。
杨铭:感谢曲总,再一次感谢宋晓刚秘书长。这次在做第二个话题发言的时候,我特别要感谢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会长,我再把那个线”的概念上。一路一直在请教Junji Tsuda会长,说这是一个新概念,到底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包括怎么执行它才更加有效?然后他就告诉我一个概念,刚才曲总也讲了,在座各位老总也讲了,中国包括世界实际上现在机器人的人均占有率并不高,那为什么人均占有率不高?实际上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人类的工业自动化包含别的行业自动化的水平并不高。我们在搞人工智能之前,可能要把这个自动化水平真正地让它升一个级,就让真正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在这个基础下,才让人工智能往里面加,是这样的概念。
3”的概念,听到这个概念挺好,立体的,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但是根本的问题,首先我们作为机器人企业,我们不是AI企业,也不是IT企业,作为机器人企业,我们只有现在自己的东西,将来还有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做一个事就叫系统集成,就是三个爱里面的第二个爱。现在把我们这么多东西集成好,然后用我们自己尽可能的能力,对客户提供好我们集成的东西,这样的一个东西集成好了,同时也给未来的AI企业、IT公司可以提供一个载体,再好的智能、再好的IT、再好的数据、再好的云计算,总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去承接它。刚才几位老总也都讲,第一阶段我们要做好集成,把这个载体做好。
第二个阶段再通过比如说IT企业、AI企业,回过头来,你给人看看我有这么一个瓶子,往里装什么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不断地以安川电机的机电一体化这个概念作为基础,不断地夯实这个基础,不断地做好这个载体和平台,然后让别的企业,一些新兴的技术和我们大家一起合作,往集成好的载体里面放,使这个载体一点一点地发展,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步一步来,这个事特别是作为传统企业也是急不来的,这个是我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有些讨论的话题有些超前。听到“I
3”的概念,将来的做法,我希望我们有些企业现在回过来落地,踏踏实实把这样的平台、载体做好,刚才钱总、文总也都说了,你得有个载体,有个平台,好的东西都有地方放,这是一个产品的概念。
这个题目我觉得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作为机器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我理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不能孤立存在,它必须要需要相互连通的属性,这个属性包括对上游供应链和对下游的客户及其产品连接在一起,不能分开,这样就必须要联通在一起,这是其一。其二作为机器人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这个产业链必须在每个环节上能够协同地一起往前走,才能够走得通。因我们知道对于机器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现在有些瓶颈,这个瓶颈要做到普遍的互联互通或者我们叫普适感测,这需要非常好性价比的传感器。我们想对所有数据来进行采集和处理,那我们应该无时无地不存在的云计算资源。同时这些单元、这些环节都要具备自我处理的功能,就是各式各样的处理系统,所有这些不是任何一个孤立的厂家能完成的,它需要所有的产业链去协同一起往前走,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那么解决制造这是其一,要通过协作的途径。其二,因为过去没有过,无论工业4.0也好,还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也好是人类历史上过去不存在的,它要出现那只有以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创新的方式。所以借此我想提供一点信息,我们企业正在牵头组建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创新中心,我们也非常愿意邀请感兴趣的国内外的同行,从产学研用各方面参与合作,通过这一个合作,我们在所处的领域里 共同发展。
孔兵:完全同意刚才讲的,实际上AI和大数据、机器学习肯定是下一个方向,那据我们所知,实际上国内有一些机器人应用的厂家也开始做这方面,比如说最简单的手机表面上的质量的检测,出厂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手印和其他的缺陷,实际上过去都是用人工能鉴别,现在逐渐开始往机器或者是机器代替人工怎么去做,那肯定要涉及机器学习的方面,这已经是一些应用。特别是我们讲到过去包括在汽车行业,实际上检测汽车的缺陷,生产五六台、十几台汽车以外,要把汽车拿出来要在测量机上去做检测,那现在实际上已经用机器人技术或者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做在线检测,我用激光测距,激光微距判断,所以这种应用慢慢的开始。那我们是不是要推而广之,表面的缺陷比如说喷漆的厚度或者其他杂物的检测,我们都能够正常的看到今后这种机器人往智能方向去发展,更多的机器人和机器学习怎么去结合。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更多的,我一直在讲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怎么去跟人工智能的企业真正去深层次地融合,这有一些简单的应用。我觉得还有一些更基本的,刚才大家都提到每个公司都会提供一些平台,大家都来聚集。最早我们讲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也是讲一个平台,大家上来创新,但是真正打败互联网公司的,我们现在看的更多是移动网络企业打败了互联网,今天有多少人用computer做一些处理?进球在通讯行业,基本上到2020要开始,5G要做一些测试和推广的应用,那这种移动的通讯方式,包括我在库卡和华为的合作,实际上大家看更多是商业上的合作,没有看你今后机器包括机器人的通讯方式的巨大变化,我们从始至终讲机器人现在是固定,或者是绝大部分工业机器人是固定的,今后我们正真看到工业机器人是移动,那移动你怎么去通讯?还是用传统的WIFI吗?4G不够,有没有人真正去理解?所以我一直讲机器人行业和我们新的IT也好或者是通讯行业也好,或者是AI行业也好,实际上没有真正地大家互相理解,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当然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是肯定的。所以我觉得今后机器人一定是往移动方向去发展,那移动就带来了我们怎么去使用更好的移动通讯的技术,植根到我的机器人中间去,你无论是做视觉的处理,还是做其他传感的处理。包括今后我觉得控制管理系统,实际上用5G技术的话对你整个运作过程中的监控以及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及时修改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我觉得要去抓住可能更多,比我企业要做更多的平台可能更好,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陈志刚:今天讨论到第二个话题是讲我们机器人的企业和AI企业还有IT企业之间怎么样去合作共赢,怎么样创造更好的机会。在这点上,我觉得两个方面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我们集成公司一般都擅长面向于各种应用场景的结构的材料,或者结构设计,或者运动规划、运动控制,这方面是他们的强项。对于人工智能的企业来说,他的强项在于像大数据运营、人工智能的挖掘。这两块在现在市面上的行业或者应用或者消费者的场景当中都已经见到合作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正真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说现在通过拍照的方式识别车牌,在一个很大的商场里面就能够大大减少一部分的人力,提高效率,这就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机器控制来说,他需要去抬杆,把挡杆抬起来和放下来,同时通过传感去拍照,识别出车牌,这些已经有应用了。其实更为传统的机器人的企业公司来说,我觉得还有很多的新的延展性的工作,也是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发展。比如各位明白国际上做机器狗或者是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公司他做了一些产品,能够在复杂的场景下,比如说在复杂的路面下面摔倒之后能够爬起来,像这样的一种情况是非常典型的两个行业的公司做合作,有非常成功的应用。
两者结合有怎样的特点?从我的看法来说,现在对已有的一些行业,这个行业要不是机器人产业的公司,要么是AI产业的公司都有自己行业的积累,在这样的行业当中他可能又会依赖于互相擅长的那一部分。比如说我们做一个交通路口的鸣笛的检测系统,对于人工智能的公司来说,他只要解决掉怎么样更好地检测出来他有没有去鸣笛,但是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他更擅长的是我们硬件的设计,怎么样能够使得我的设计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得更加长寿,通讯上更加保证。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两个层面的公司有非常多的机会,有很广阔的前景去合作。
最后说一点,关于人工智能的规划,国家去年已经把它列入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了,去年年底国家首批设立了四大平台,有行业的,也有基础服务的。这四大平台分别是无人驾驶、医疗影像、讯飞承担一个平台就是语音的服务,还有一块是智慧城市。我们正真看到前三者都是行业性的,讯飞是作为一个基础语音服务承接的一个平台,实际上有很多的行业是有机会继续提出新的平台,说不定我们在第二批、第三批有新的平台。从这个方面来说,对我们来说也可以热情参加到国家人工智能的标准中,提出自己创新性的平台,这对于两个层面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好处。今天就分享这两点 ,谢谢大家。
问题:各位领导,我是国金证券基金行业的研究员,想请教各位领导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最近五年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发展是比较快的,涌现出了很多涌现出机器人本体的制造企业,但是这几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个是在一个相对低端的机器人领域里面,可能会有低价竞争的现象出现,在相对高端的领域又面临国际上的机器人人四大家已经建立比较久的品牌和竞争优势的壁垒,像国内一些领先的机器人的制造企业像新松还有格力,怎么样在两端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突破?何时可以发现世界四大家族里面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出现?还有像发那科这些国外的专家,因为现在国内的机器人发展也比较快,我们是怎么样看待这几年中国本土的机器人发展的情况?另外就是面对国内本图的机器人的崛起,国外的机器人的品牌是如何做自己的竞争和应对,去保持自己相对的竞争优势的?
刘尔彬:我想先说一下Mr.Junji J.Tsuda开幕词里面的一个说法,先说到昨天发布的两个重要的数据或者是拐点,一个是中国2017年相对于2016年增长是58.1%,其中,国产品牌占了29.9%,国际大品牌或者是国外品牌占了70.1%,大概是三七开。刚才他在开幕词中讲到在中国连续几年领跑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增速情景下,超过50%是在中国生产的。
回到刚才你的问题,作为机器人产品,我们今天讨论是机器人+AI+IT,那么对高端和低端的理解,我可能没理解到位,我不能什么叫低端机器人?可能更多是在一种性价比上去理解,因为我们对于一个阶段,无论是1.0、2.0、3.0、4.0,或者以后有没有5.0不知道,它总是对应一定的门槛或者技术的属性标准。中国市场确实有很大差异化的需求,不止是工业4.0的需求,我说是在当前,也许以后的大的方向无论是在中国制造2025,2035,2045也好可能是走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但是过程中怎么去存活,然后怎么样去发展?确实需要适应不一样的阶段和不同的标准及不同的场景的需求。我想说的意思实际上他们不是互相替代的,无论是所谓进口品牌、国产品牌还是高端、低端,他可以在共生的意义上去实现共进。在整个产业链上,任何一个品牌它的存在和发展对这个产业链都是有意义和价值,对这一个市场都是有意义和价值。我希望能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但是确实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我没太想。
杨铭:国产机器人企业就是你没有经过那么长的积累,万事需要积累,很多技术不是睡一个觉、做一个梦,第二天早上起来了,它是需要一些时间了,所以我也告诉中国的机器人厂家、行业,别太着急,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可能在我们中国现在发展条件好一点,可能效率高一点,需要一些时间短一点,但是总需要时间,很多东西只要有了时间都能办得到。比如说机器人有这样几个核心的东西,减速机、控制器、四伏驱动机、四伏电机,这么多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所以没什么办法,大家努力,需要一些时间,尽可能把这一段时间缩短,国产机器人企业就有胜算,谢谢大家!
主持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补偿一下刚才刘尔彬总的回答,就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目前面临外资品牌的品牌优势、质量、技术优势,我自己觉得是这样,因为从2017年之前,2017年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外资品牌机器人的销量增速大幅超过我们国产品牌的销量和增速,换句话说前几年国产品牌机器人的增速和销量比外资品牌快,这是一个变化。我的理解对于中国市场来讲,第一个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是全球最大的,还有一个特点中国制造业的门类也是全球最多的,我讲这个话,大家说这和机器人增长有啥关系?我就说到了从机器人的传统应用领域是汽车,或者从某一种意义来讲,刚才说的认可的四大家族等等,原来的主要领域是以汽车为主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这一轮全球机器人的快速地增长就是机器人向普通工业快速地拓展,四大家族是这样,全球的机器人产业是这样,中国的市场也是这样,我想这就是中国国产机器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当然这也是国外品牌机器人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大家属于同台竞技的环境下,但是国际机器人确实在技术积累、技术水平还有差距。但是我想规模这么大,门类这么多的制造业的确面临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需求,从我们国产的机器人本身来讲,怎么样以自己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对不同的细分行业的生产流程、生产的基本工艺更了解 ,刚才演讲嘉宾也讲到了机器人的应用一定是跟不同的工艺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国产的工业机器人今后从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应该是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制造业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需求,来源于这个、服务于这个,然后自己壮大起来,再加上现在AI技术、信息技术能够融合发展起来,能够加快从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我觉得外资品牌和中国品牌只要能发展起来都有他市场的份额,或者只要他发展的路径对了,是能获得他的市场占有率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家还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再提一个问题。
问题:我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刚才广州瑞松的刘总跟我们说了一下在粤港澳那一块做一个新的机器人的园区,我想问一下如果要是想做成了的话,那针对客户群是不是想把香港、澳门那一代纳入进来?如果真的想纳入进来的话,我们想问港澳那一块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话可能会集中在哪些领域?有多大的市场规模?谢谢。
刘尔彬:谢谢你的问题,我先说明是创新中心,因为科学技术创新是我们的祖国的国策之一,国家的发展的策略之一,不光是中国,实际上从欧美、日本也一直在讲创新战略。机器人创新中心也不止是我们那里,我们也有其他的。就我们这个而言是叫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中心,这个创新中心可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或者研发的实体,简单来说是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模式、企业型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类型,他是以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人才教育培训和产业推动体现它的作用和价值。换句话说,他是要为产业链提供必要的技术引领、导入、支撑作用。
你刚才的问题说到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今年年会期间提出来的可能的国家战略,粤是广东,作为制造业或者市场的需求,大头是在广东或者是珠三角的范围。作为香港澳门,他们有他们的优势,所对应的资源有他们的优势。我们要组合起来为粤港澳大湾区 在机器人领域里起到相应的作用。就市场而言在大陆内地,就制造业据我了解不是香港澳门主要的产业,但是他们有机器人的需求,包括服务的机器人需求和商业上的机器人需求,时间关系不一一展开。但是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一个实体,是按照实际的企业型的组织去注册成立,然后发展。说到技术,他以项目制的方式去运作,每个项目都可能会成为单元化的实体,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我们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方案正在筹建之中。
主持人:谢谢,由于时间关系,主讲嘉宾还都在,我们今天问问题的环节就暂时到这里,大家互相可以交流。今天圆桌论坛的两个话题,一个是智能机器人的运用潜在市场,还有一个就是怎么样跨界的合作共赢,我想从主讲嘉宾分享的经验来看,第一个从潜在的市场来讲,大家认为智能机器人今后的市场潜力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服务领域都有潜在市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AI技术现在的发展在完完全全满足智能制造或者是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家居方面,从AI本身来讲还存在一些阻碍,比如说语义的识别、认知的理解,但是不影响人工智能通过机器人的融合之后,在一些垂直的或者一些特定的领域能获得应用。这个实际上跟机器人的应用是一样的,我觉得机器人真正要能够解决不同细分行业的问题,他一定要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细分行业工艺生产流程的管理的需求。并且AI是一个交叉学科,,要落地的话是需要跟各个应用行业融合发展的。第三个智能机器人今后发展的途径,一个就是从现在传统机器人,通过瞄准目前的一些需求,比如说通过加装视觉系统、感知系统或者语音识别的一些功能,能够很好的满足一些特定的应用,这是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就是直接瞄准一些比如说需要人机交互,需要智能应用的场景,从产品设计研发开始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对于中国市场,当然我相信对全球市场也是这样,目前自动化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在这个基础上,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对智能制造和智能机器人的应 用可能是需要这么一个平台。对于跨界就是人工智能、AI、IT融合发展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这肯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第二个就是一定要通过开放的平台,通过标准化,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标准化的接口,能达到这几个产业在技术层面包括从应用层面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还有一个是通过定制化的,就是针对不一样的特定应用,比如说医疗方面的应用。还有一个就是不同的行业和不同企业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能够在今后的智能制造或者是智能服务方面合作共赢。还有就是跨界的交叉型的人才教育培训。最后孔总讲了他的一个观点,就是今后机器人可能要根据持续不断的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要瞄准这个方向,比如机器人今后是不是通过移动通讯实现智能化?
我刚才把主讲嘉宾的(观点)归纳了一下,不一定完整。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每一次的CEO圆桌论坛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个是希望和在座的嘉宾有一个沟通共享;另一方面,就是提出来的讨论的题能够除了这一次圆桌论坛沟通交流完之后,今后大家回去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同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智能机器人应用的潜在市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对我们企业,台上的嘉宾企业也好,和听众的企业也好,比如说我们下一步要做人机交互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那么你是去跟风呢?还是从我的市场方面体现出我的需求。也就是创新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还是要依据市场的需求,或者你对市场的感觉,从这个方面。还有比如说机器人企业、IT企业和AI企业的融合发展,刚才有一个主讲嘉宾讲到希望各个行业的嘉宾在今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不是我自己做一个小蛋糕,而是我三四个人一起做一个大蛋糕,要有这种心态,这样的话可能才能把这个产业、市场做得更大。最后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