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6 17:53:59 | 作者: 实力展示
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在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我们在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与技术创新方面也在努力突破,朝着完全自主可控的方向发展。
当前,机器人产业已成为衡量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备受各制造业强国的关注。我国也在抢抓机器人产业新一轮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窗口期,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机器人产业集群,并且在减速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朝着完全自主可控的方向发展。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53.1万台,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机器人保有量已突破100万台。随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机器人自主性和适应性大幅度的提高,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工业机器人不仅在汽车、电子等行业技术深化应用,还在冶金、化工、食品等行业加速推广,有力支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2023年1月18日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353万套,同比增长9.6%。
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初步完成产业布局。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一批优质企业和机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突出,服务机器人发展迅猛。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一批国际领先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珠三角地区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备的供应链优势,培育出一批深耕行业的企业,机器人产业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的沈阳、哈尔滨等地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创新资源丰厚,产业基础雄厚。
目前,北京、深圳、上海三地的机器人产业实力最为雄厚。以北京为例,正在快速推进规划建筑规模25万平方米的亦庄机器人产业园和30万平米的昌平机器人产业园,重点支持这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仅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就已聚集百余家机器人企业,其中不乏知名的物流机器人公司代表,如京东公司;还有以SMC、软体、智瞳为代表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产业机器人公司,全行业年产值已达75亿元。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所集成的技术也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机器人设备中高度集成了计算机、通讯、电气、机械、智能等各类技术,是技术高度密集型的设备。具体来看,机器人设备中的硬件,最重要的包含芯片、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软件包括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系统控制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有芯片、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
芯片主要负责机器人作业的数据计算和指令下达,市面常见的机器人芯片包括通用芯片和专用芯片两类。通用芯片面对机器人庞大的深度神经网络计算量有些吃力,但是其可移植性和延展性较好;专用芯片是专为AI计算设计的芯片,功率高,性能强大,但是整体处于研发早期阶段。
精密减速机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机构,具有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用于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设备的精密减速器,主要是谐波减速器与RV减速器。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机器人减速器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状态,几乎被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垄断,占据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我国在这一领域有相当技术突破和储备的企业,包括绿的谐波传动、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等。得益于这一些企业的带动,近年来国内减速器市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器和伺服系统共同完成,而伺服系统最重要的包含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是根据指令和传感信息控制机器人达成目标的装置,由控制板卡和算法控制系统软件组成,技术路线包括PLC、PC-based和嵌入式控制器三种。相较于通用伺服,机器人用伺服系统对性能等各方面要求更高。机器人伺服系统通常指用于多轴运动控制的精密伺服系统,其对伺服系统的反应速度、体积、性能等诸多方面均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伺服电机大多数都用在驱动机器人的关节,从而控制速度和转矩,实现机器人精确、快速、稳定的位置移动。伺服电机技术壁垒较高,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国产厂商正在发力追赶中。
从市场格局方面来看,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发那科、库卡、ABB、安川电机四大家族在中国控制器市场的占比,与其在本体市场的占比基本保持一致,超过50%,国内部分企业控制器仍需外购。国内自主品牌本体市场市占率达32.8%,在控制器市场占有率也达到20%以上,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汇川技术、埃斯顿、新时达、固高科技、新松、华中数控等。
从技术与成本两方面看,核心零部件在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3D空间中高维度的感知与运动,高性能的核心零部件是实现感知与运动的基础;另一方面,成本上核心零部件也占了重要地位,大体占整个设备成本的70%。国产机器人若要在性能和性价比上产生优势,那么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必须突破,这样才可以使得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上的独立与自主,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议价权和自给自足的能力。
物流机器人主要是通过自主移动来实现搬运和拣选货物的工作。与人型机器人和其他工业机器人相比,其对减速机、伺服电气和控制器等的精度要求没那么高,因此国产零部件的应用比例比较高。在物流机器人的零部件中,导航模块和控制器模块是机器人的“大脑”,传感器模块则相当于“眼睛”,这些部件相互协作,将物流机器人打造为一个高效、智能、精准的物流作业设备。
物流机器人一定要通过导航模块获取自身的位置和任务目标的位置,以此来制定最佳路径并进行移动操作。因此,导航模块是物流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机器人的传感器模块包括红外线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帮助机器人获取环境信息,避免与障碍物碰撞,并且识别商品和货架等物品。
由于物流机器人的特点,对导航和传感器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随机器人技术愈发向智能化发展,对传感器尤其是视觉传感的要求慢慢的升高。例如,在拣选包装环节,可能面临很多种不同的包装盒,我们应该让机器人能够辨别出来并且完成拣货和分装,就需要强大的视觉识别和分析能力。
随着对市场需求研究的深入,物流机器人的功能愈发多样化,如“AGV+机械手”“AGV+货叉”等复合机器人被研发出来并推向市场。这类机器人由于有机械臂或货叉的运作操作功能,因此对控制器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对一些末端执行器(抓具)的功能有特别的条件。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增强感知智能,新型传感器的应用和信息融合成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这将拓展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的维度,使得机器人设备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中。
除此之外,集群智能也是机器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物流机器人应用领域有着明确和巨大的应用需求。如,物流集群机器人要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完成物流作业系统工作,路径规划、多机协同、不同车型混合调度管理、不一样的品牌车型混合调度管理都是要解决的课题。这无疑对机器人本身的感知设备、传感设备、控制设备等,都会提出更高的功能要求。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进入新一轮的变革机遇期,机器人技术与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发展,正驱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国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也应当乘势发展,在技术上完成突破,发展创新,为整个产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版权归《物流技术与应用》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以军超100架飞机袭击,内塔尼亚胡在地下掩体画面公开!伊朗称羞辱了敌人,已准备回应!美防长称“增强兵力部署保护以色列”
年底神仙打架?就算没有OpenAI的“猎户座”,还有谷歌新Gemini 2.0
苹果“多事之秋”:新机罕见降价促销、VisionPro传停产 库克手上还有什么牌?